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执行和结果>公告公示

《求是》发表中共国家统计局党组署名文章:七十五载长歌奋进 赓续前行再奏华章

访问量:

关联稿件:

七十五载长歌奋进赓续前行再奏华章

中共国家统计局党组

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75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徐徐绘就,一曲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正接力谱写,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阔步走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一、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我国成功探寻出符合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大幅跃升,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空前跃升。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仅为679亿元,到1986年突破1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2006年突破20万亿元,此后以每1—2年突破一个10万亿元关口的速度发展,2023年超过12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不变价计算,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223倍,年均增长7.9%。

人均GDP显著提高,跻身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1952年,我国人均GDP仅119元。经过长期努力和发展,我国人均GDP稳步提升。2019年人均GDP达到7007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0158美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2023年达89358元,比1952年实际增长89倍,年均增长6.5%,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2681美元,跃升至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国际影响力日益彰显。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体量小,占世界经济比重低,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稳定力量。2023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升至17%左右,1979—2023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24.8%,居世界首位。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以及外汇储备第一大国,是国际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

二、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日益雄厚,社会生产力大幅提升

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工农业生产和能源供给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之大、速度之快世所罕见,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2264亿斤增加到2023年的13908亿斤,增长5.1倍。2024922日是农历秋分,我国迎来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图为922日在方正县拍摄的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黑龙江主场活动现场。新华社记者 王松/

工农业生产能力突飞猛进,主要产品产量全球第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产业门类较为单一,主要工农产品供给不足。随着工农业快速发展,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2264亿斤增加到2023年的13908亿斤,谷物、肉类、水果等农产品产量居全球首位;建成了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4年位居世界首位,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全球第一。

邮电通信建设成绩斐然,信息通信网络全球领先。新中国成立初期邮政通信网规模小、效率低,经过75年发展,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邮政快递网、光纤和移动宽带网。2023年末,全国邮政营业网点达46.8万处,光缆线路总长度达6432万公里,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达11.4亿个。党的十八大以来,邮政通信业全面提速增效。2013—2023年,邮政行业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0.4%。5G网络建设领跑全球,2023年末5G基站数全球占比超过60%。

能源供应量增质升,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经过75年发展,我国逐步形成煤、油、气、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多元供应体系,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由1949年的0.2亿吨标准煤增至2023年的48.3亿吨标准煤;原煤产量由0.3亿吨增至47.1亿吨,原油产量由12.0万吨增至2.1亿吨,天然气产量由0.1亿立方米增至2324亿立方米,发电量由43亿千瓦时增至9.5万亿千瓦时,成为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能源技术革命深入推进,清洁能源较快发展,目前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生产供应系统,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占全球比重近四成,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等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1957年的3.1%提高至2023年的26.4%。

三、经贸大国地位日益巩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逐步形成

新中国成立75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互利共赢的原则,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之路,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变。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变。2024924日,第二十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开幕。图为开幕式当天,参观者在博览会东盟商品展区选购商品。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货物贸易规模稳居世界首位,贸易强国建设扎实推进。新中国成立初期,产业基础薄弱,加上西方国家经济封锁,我国对外经贸交流相对有限,货物贸易规模较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加速融入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驶入快车道,2012年货物进出口总额比1978年增长186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贸易大国地位日益巩固。2013—2023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4.0%,快于同期全球贸易增速1.6个百分点,国际市场份额从1978年的不足1%提升到2023年的12.4%;服务贸易规模在全球位次从第34位提升至第4位。

双向投资规模名列前茅,中国市场磁吸力不断增强。75年来,我国逐步放宽外资市场准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对外投资步伐不断加快。2023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633亿美元,比1983年增长176倍;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301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61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双向投资质量进一步提升。2023年,高技术产业吸收外资占全部吸收外资比重升至37.3%,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占全部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比重接近1/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用几十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驱动全球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图为2024716日,在吉林省长春市,中国一汽第6000万辆汽车暨第900万辆解放牌卡车驶下生产线。新华社记者 颜麟蕴/

对外经贸合作不断深入,制度型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有效拓展国际经贸合作空间。2023年,22个自贸试验区合计进出口额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18.4%,海南自由贸易港进出口额连续3年两位数增长。我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200多个城市,广交会、进博会、服贸会等大型展会日益成为深化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

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协调性明显提升

我国三次产业不断壮大,有效需求持续扩张,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蹄疾步稳,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三次产业协同发展,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逐步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二、三产业比重稳步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产业协同发展和优化升级态势更加明显。2023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7.1%、38.3%、54.6%。从内部看,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5.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提升。

需求结构不断优化,内需主引擎作用凸显。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基础薄弱,市场需求规模小,“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都相对偏弱。随着经济持续发展,我国需求结构不断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扩大内需战略稳步实施,内需主动力作用不断凸显。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GDP比重调整为55.7%、42.1%、2.1%。2013—2023年,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平均达95.3%,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53.9%。

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新的增长极带动效应显现。75年来,我国坚持创新和完善区域发展政策,着力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2013—2023年,中部、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分别增长6.9%、7.1%,快于东部地区。2023年,长江经济带地区、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比分别达46.7%、24.4%。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新成效。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比较明显。1949年末城镇化率仅为10.64%,1978年末也只有17.92%。随着工业化发展,户籍约束逐渐松绑,城乡间要素流动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提速。2023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比1978年末提高48.24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我国城乡发展更趋均衡。2023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12年的2.88∶1缩小至2.391。

五、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发展新动能积聚增强

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逐步实现了从追踪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转变,成长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


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实现了从追踪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转变,成长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图为2024920日,在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上,参观者在体验本源悟空超导量子计算机模型。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科创投入持续增加,国家创新体系更加健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科技力量薄弱。随着科教兴国等战略深入实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2023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超3.3万亿元,自2013年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与GDP之比为2.64%,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724万人年,比1991年增长9.7倍。2023年末,我国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跃居世界首位,目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46万家。

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产出量质齐升。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技术难题和国际封锁,我国经过艰苦奋斗,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首创成果,举国振奋。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创新引领作用凸显,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量子信息、大飞机制造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我国创新指数在全球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到2023年的第12位,发明专利申请量、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多年蝉联世界第一。

新动能新优势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2013—2023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8.7%、10.3%。截至2023年末,已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2023年“三新”经济增加值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7.73%,比2016年提高2.4个百分点。

六、民生福祉稳步增进,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解决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就业形势长期稳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75年来,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有效联动,就业市场不断扩容提质。2023年,全国就业人员74041万人,比1949年扩大3.1倍;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比重分别为29.1%、48.1%,比1952年提高21.7个、39.0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就业空间不断拓展,就业形势保持稳定,14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2013—2023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超过1.4亿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稳定。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消费水平持续提升。75年来,我国持续推动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格局优化,居民收支状况不断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实力进一步发展壮大,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消费水平明显提升。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218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49年实际增长76倍,年均增长6.0%;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796元,比1956年实际增长36倍,年均增长5.5%。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耐用消费品加速迭代。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为45.2%,比2013年提高5.5个百分点;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空调拥有量分别增加至49.7辆、145.9台。

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民生保障网织密兜牢。75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2023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10.66亿人,比1989年末增加10.09亿人;参加失业、工伤保险人数分别达2.44亿人、3.02亿人,比1994年末增加1.64亿人、2.84亿人。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扎实推进,养老服务加快发展,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网有力发挥了可持续的托底作用。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突出贡献。75年来,我国持续致力于解决贫困难题,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促进人民生活实现跨越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经过8年接续奋斗,到2020年底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

七、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社会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硕果累累,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
教育水平持续提升,人口红利加快向人才红利转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八成以上人口是文盲。随着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等稳步实施,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2023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91.1%、95.7%、91.8%。高层次人才培养步伐加快,202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11.05年。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经过75年发展,我国文化服务设施日趋完善,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提供有力支撑。2023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备案博物馆数量达到1949年的59倍、325倍,全年出版各类图书超百亿册(张)。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艺精品层出不穷,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2022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2013年提高0.77个百分点;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从2012年的888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1622亿美元。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国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经过75年发展,我国医疗资源更加丰富,逐步建立健全医疗卫生体系,有效保障人民群众享受基本医疗服务。2023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7万个,卫生技术人员1249万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居民健康水平有效提升。2023年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34亿人,参保覆盖率自2018年起持续稳定在95%以上。2020年,人口预期寿命达77.93岁,比1949年提高43岁,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体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齐头并进。75年来,我国体育事业从落后走向全面繁荣,竞技体育迭创佳绩,群众体育蓬勃发展。1984年,新中国首次参加夏季奥运会并实现金牌“零”的突破;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我国体育代表团所获金牌数首次位列金牌榜首;2022年,北京第24届冬季奥运会上我国体育代表团金牌数和奖牌数创历史新高。1949—2023年,我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3913个。群众健身设施和服务供给不断增加,2023年末全国共有体育场地459.3万个,面积达40.7亿平方米。

七十五载峥嵘岁月,我们见证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伟大胜利,经历了春风化雨润沧桑的改革开放,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让中华民族在世界东方熠熠生辉。回首来时路,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关键在于始终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解放和发展先进生产力,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步变成可感可及的现实。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以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