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民的客厅,是幸福的容器,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空间载体。近期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将“人民城市为人民”确立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理念,把“特色发展”列为推动城市动力转换的关键举措,为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锚定了清晰航向。只有让城市特色深度融入人民生活,成为幸福生活最温暖的底色,才能开辟出一条彰显中国特色、洋溢时代活力的城市内涵式发展新路径。
化解“千城一面”之困
回首过去40多年,我国城市规模持续扩张,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基础设施日新月异,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千城一面”的问题也悄然浮现:高楼大厦仿若复制粘贴,街道景观似曾相识,缺乏独特的辨识度与个性魅力。这种同质化现象,带来了审美疲劳、文化失忆、产业同质三重焦虑。
特色,是一座城市独一无二的DNA,镌刻着地域的印记,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彰显着文化的魅力。一旦特色缺失,即便高楼林立,也难以撑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归属感,广场再多,也装不下浓浓的乡愁。
过度追求现代化建筑与商业开发,拆除承载城市记忆的老街巷、老建筑,导致城市的历史韵味荡然无存;完整保留古城风貌与传统文化的地域,使其成为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与居民增收。
突出城市特色,是打破“千城一面”困境、提升城市竞争力与居民幸福感的必然选择。
解锁三把“城市钥匙”
城市的独特魅力,根植于与生俱来的自然禀赋、深厚的历史积淀与鲜活的当代生活。自然山水是勾勒城市风貌的“第一笔画”,历史文脉是筑牢城市精神的“根与魂”,而氤氲着“烟火气”的市民日常,赋予城市蓬勃的生命力与温度。唯有敬畏自然、赓续文脉、关注生活,方能绘就各具特色、充满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城市画卷。
●以自然山水作为绘就城市的“第一笔画”。
每座城市都依偎于独特的自然山水怀抱之中,自然山水是城市与生俱来的宝贵财富,是描绘城市特色画卷的“第一笔画”。城市规划建设应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自然山水资源,让山水融入城市,使城市拥抱山水。在城市中规划建设滨水步道、山地公园等,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的空间,让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能够时刻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以历史文脉筑牢城市的“根与魂”。
历史文脉是城市的“根与魂”,是城市在岁月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独特印记。从古老的城墙、庙宇,到传统的民俗、技艺,每一处历史遗迹、每一种传统文化,都承载着城市的记忆,蕴含着城市的精神内核。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要求城市在规划建设中,妥善保护好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等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传统技艺、民俗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民俗文化活动,让传统技艺走进大众视野,让城市的历史文脉在传承中延续、在创新中发展。
●以当代生活氤氲城市的“烟火气”。
城市的特色不仅体现在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里,更蕴藏于当代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街头巷尾的特色小吃店、充满生活气息的菜市场、市民休闲娱乐的公园广场……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场景,构成了城市独特的人文景观。关注当代生活,就是要重视市民的生活需求与生活方式,在城市建设中打造bet36体育在线便民、利民的生活空间与公共服务设施,鼓励发展特色小店、创意集市等,让城市充满生活的温度与活力,让市民在城市生活中感受到幸福与美好。
破解三道“关键命题”
提升城市品质与魅力,关键在于实现三重“转化”:将静态的资源禀赋转化为动态可感的场景体验,超越“摊大饼”式扩张;将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浸润日常的民生温度,不止于“拍照打卡”;将精细的治理精度转化为深厚的居民情感浓度。唯有如此,城市才能在存量发展中焕发活力,让市民在获得感与认同感中共享美好生活。
●将资源禀赋转化为场景体验,从“摊大饼”到“蒸小笼”。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存量提质增效”,这意味着城市发展不能再盲目“摊大饼”,追求粗放式扩张,而要像“蒸小笼”一般,在有限的空间内精心雕琢,做到一口咬下去汤汁饱满。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等资源禀赋,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市民与游客可感知、可参与的场景体验,是提升城市特色魅力与居民幸福感的关键。通过打造多元化的场景体验,让城市资源“活”起来,让人们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城市特色,获得愉悦与满足。
●将文化符号转化为民生温度,超越“拍照打卡”。
城市特色不能仅仅停留在“拍照打卡”的表面,而应将文化符号深度融入民生领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温度。文化符号是城市特色的外在体现,如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特色美食、传统技艺等。要让这些文化符号惠及民生。融入地域文化元素,打造特色文化社区,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让城市文化符号与市民生活紧密相连,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与文化认同感。
●将治理精度转化为情感浓度,以精细治理暖人心。
城市治理精度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质量与对城市的情感认同。在城市治理中,要树立“绣花”精神,从细微处入手,精准解决市民生活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将治理精度转化为居民对城市的情感浓度。通过精细化治理举措,让市民切实感受到关怀与温暖,增强对城市的归属感与热爱之情。
城市特色是城市的灵魂所在,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源泉。让城市特色成为人民幸福的底色,不是回到过去,而是走向未来;不是拒绝现代,而是让现代更有温度。只要我们牢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把每一寸土地、每一栋建筑、每一条街道都当作“为人民谋幸福”的实践课堂,就一定能把“诗意栖居”写在中国大地上,把“幸福笑容”留在亿万百姓脸上。
作者单位为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